close

 

睡一覺醒來後,卻感覺身體倦怠、頭腦昏沉、精神不濟,很可能與睡眠時間錯誤或睡眠時間長短有關。根據目前普遍認知,一個成年人應該擁有的睡眠時間是7至8個小時。不過美國加州大學實驗獲得驚人結論:「每天睡8小時會加速死亡。」

科學家剖析睡眠時間與死亡率的關係,每天睡6、7個小時的人,比每天睡超過8小時,或少於4小時的人死亡率要低得多,尤其是睡眠時間7小時左右的人,能夠保持敏銳記憶力、頭腦清醒。

人體睡眠週期

美國研究顯示,凌晨兩點以後才入睡,容易讓生理時鐘混亂,而且對身體機能有嚴重影響,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。睡眠和健康息息相關,一旦減少睡眠時間,有可能會削弱判斷力、反應能力,甚或引發混亂、沮喪等情緒低落的現象。

除了睡眠時間長短外,睡眠的深度和狀態有所不同,也會導致不同身體狀況。科學家們發現,睡覺可以分成兩種狀態,一種為快波睡眠,又稱快速眼動睡眠,這時大腦運作活躍,做夢也是在此階段,有學者提出,這是在進入慢波睡眠之前的「準備動作」。另一種為慢波睡眠,此時將會進入深化的無意識狀態,可以使腦部修補自由基所造成的損害。

由於這兩種的作用不甚相同,所以在睡覺過程中會交替出現轉換。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,記錄了幾千名志願者睡眠時的腦電波後,揭示人體睡眠週期,一開始進入慢波睡眠期,然後為快波睡眠期,之後會重複4~6次的變換。

最佳的睡眠時間為6~7小時

大多數成年人每晚最佳的睡眠時間為6~7小時。特別是充分進行4~5期的深度睡眠,人體的生理機能才能得到足夠的修復,增強免疫系統,也能獲得滿滿能量。延長睡眠時間或是賴床,並不一定能夠彌補睡眠不足的問題,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,反而會破壞睡眠規律,削弱睡眠系統,如果不能確保品質,可能反而會危害健康。

文章來源 :  【大紀元2014年10月10日訊】(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許謹如-女飛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