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鐵性貧血的症狀與治療
■台北內科門診護理師尤怡心
血色素是一個很重要的蛋白,除了是構成蛋白質之胺基酸外,同時也具有含鐵的特殊物質─血鐵質。當身體缺少了鐵,血鐵質不能產生,血色素也就不能生成,因 此引發貧血,缺鐵性貧血正是缺少鐵而引發的貧血。
我們身體不能製造鐵,必須由食物吸收,而從正常飲食的食物中吸收的鐵是足夠。但體內的鐵質會隨著脫落的上皮細胞在腸道及泌尿道系統中損失,每天約消耗一毫克,因此需每天補充相當於損失的量才能維持鐵質平衡。正常成年男性每天鐵需要量為五到十毫克,女性則為七到二十毫克。
鐵質的攝取與損失
鐵質缺乏的原因分為吸收不足與損失過多。由於人體的鐵質必須由食物供應,所以鐵質的來源來自吸收,一般動物性所含的鐵質較植物性易吸收,紅色肉類,尤其是牛肉,是很好的鐵質來源。
醣類、胺類、檸檬酸類、維生素C等均可促進鐵的吸收,但磷酸鹽、碳酸鹽、草酸鹽、單寧酸茶葉所含有的一種成分等則會阻礙鐵的吸收。
鐵質吸收主要以小腸的十二指腸為主,且胃酸能幫助鐵吸收,故腸胃道疾病的病人均會有鐵質吸收不足現象,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。因此在服用鐵質時能注意以上的情形,提供鐵質易吸收的環境,減少缺鐵性貧血產生。
鐵在體內是可以循環使用的,除非是由不正常管道流失體外,否則是不容易缺乏。身體的紅血球血色素是含鐵量最多的物質,因此身體有不正常出血像月經量過多、痔瘡出血、胃潰瘍、大腸癌等,均可使血液不斷流失而產生缺鐵性貧血。
缺鐵性貧血的症狀
缺鐵性貧血的症狀為因貧血引起的疲倦、臉色蒼白、喘、心悸等症狀,與缺血引起舌頭變平滑易痛、手指甲呈凹陷的匙狀指或變平失去彎度。
缺鐵性貧血的治療,需先找出缺鐵的原因,單純缺鐵性貧血可以用補充鐵質的方式治療。
補充鐵質的方法
一般口服鐵劑以二價鐵為主,雖較易吸收但較會刺激胃部;三價鐵對胃刺激較少但卻有吸收不易的問題,因此若無特殊情形,一般建議仍以口服二價鐵為主要的補充治療方式。
若對口服鐵劑不能忍受或吸收不好時,例如:胃次切除或全切除的病人,可以考慮使用靜脈注射鐵劑,以達到完全吸收效果,但有時會引起過敏反應,且鐵質不易排除,注射過多不必要的鐵劑也會引起鐵質過多的問題。
一般口服鐵質後網狀紅血球在七至十天開始增生,血色素在二至四周開始回升,口服鐵劑治療療程為四至六個月,注射鐵劑約為二個月,之後每半年到一年需追蹤檢查,以防缺鐵性貧血再度復發。
飲食攝取有妙方
飲食方面可以補充高蛋白食物,如魚、瘦肉、蛋、奶類,含豐富鐵質的食物有海藻類(如紫菜、髮菜)、胡椒粉、花生、芝麻、蚵干、肝臟、豬血、貝類(如文蛤、西施舌、九孔)、燕麥片、健素糖、豆類(如皇帝豆、紅豆、黃豆)、高鐵奶粉,含葉酸的食物如雞肝、橘子汁、菠菜、菜豆、黃豆、蘆筍、大頭菜。
含維他命B12的食物有肝臟、蛋、奶類;像芭樂、香瓜、木乖、草莓、葡萄柚、奇異果、橘子等水果,青椒、結球甘藍、綠花菜、蕃茄等蔬菜則富含維他命C可以幫助鐵質吸收。
提醒您,維他命C與茶葉及高鈣食物最好能避免共食,以免影響鐵質的吸收,必要時須前後間隔2小時以上。
留意生活作息影響
平日走路或爬樓梯會喘,宜放慢速度,改變姿勢時動作要慢,以減少暈眩現象,多休息並維持足夠的睡眠,避免過度勞動。注意大小便顏色,若出現紅色或黑色現象,請盡速就醫。若引發缺鐵性貧血的原因能有效控制,則較易治療,反之若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原因(如經血過多,胃次全切除,腸胃吸收障礙者)不易控制時,則需長期服用鐵劑,補足流失的鐵質。
(本文感謝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醫師審稿)
文章出處:馬偕院訊322期
留言列表